首页 >> 文化

繁昌县著名作家「繁昌县名人录」

2022年06月21日 01:57:07 文化 29 投稿:心想事成23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繁昌县著名作家,以及繁昌县名人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铜陵历史名人,文,医,戏曲,美术的代表人物!!

盛度(970~1040),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天门镇)人,汉族。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初任济阴尉,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使陕西,详览疆域,并参考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继入翰林为学士,任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于景佑二年(1035年)任参加政事,四年任知枢密院事。曾奉旨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和制书二集。后任应天(今南京)知府。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

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汉族。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粹。

佘翘(1567~1612),字聿云,号燕南,铜陵县合二耆(今郊区大通镇)人,汉族。4岁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明万历十九年(15***年),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有诗集《浮斋百韵》、《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记》、《白下游草》、《齐山奇记》、《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刊行于世。其中以《量江记》成就突出,笔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讽今。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称“量江记全守韵律,词调俱工,一胜百矣。”冯梦龙称《量江记》为罕见珍本,能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并立。万历四十年(1612年),佘翘应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请编修《池州府志》,编次未几,于同年八月病逝。便劝黄进芳跟他走,去干革命。从此黄进芳一直护卫的孙中山只到

黄进芳( 1883 ~ 1932 ),号黄三,铜陵古圣黄家村人村坐落在牯牛岭半山坡,汉族。著名的昆神盗宝的故事就发生在此。黄进芳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如洗。父母留下的只有一间三根桩的房和八分地,黄进芳那时只有个六、七岁。啥也不会,只好给村里人家放牛。黄进芳放的是一头挲牛带一头小牯子(注:挲牛指大母牛,小牯子指小牯牛犊子)。每天早上天不亮要牵牛上山坡吃露水草,小牯牛不愿出牛笼,东家就叫黄进芳抱着小牛上山。吃罢早饭东家牵挲牛到田里干活,黄进芳再抱着小牛回来。中午东家收工,黄进芳抱着牛犊牵着挲牛再到山坡放牛。下午、晚上全是如此,一天中要抱小牛八趟上山。黄进芳的臂力也慢慢练出来了,四百斤重的物件他轻松即可拎起.黄进芳带一条腰带退30清兵,便铁了心投奔自立军。他带上清兵丢下礼品和三十多杆长矛来到大通,两人一见如故,相互敬仰。秦力山委派黄进芳为秘密自立军的武术教官,暗中操练自立军。民国元年( 1***2 年)秋,孙中山看到河口处船坞整齐、气势辉宏,商贾云集大通,这时孙中山想起杨万里舟过大通佳句:“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深夜,这四名刺客一式短打百钮衣,面蒙黑纱,手握短刀,避开卫士,直奔孙中山所住上房。何曾怒川后,鱼蟹不论钱”。孙中山视察过后,回到和悦洲。这里让孙中山感觉更不一般素有小上海之美称,孙中山突然发话,要在此住一晚上,明日再走。深夜,四名刺客一式短打百钮衣,面蒙黑纱,手握短刀,避开卫士,直奔孙中山所住上房。巧被黄进芳相遇便和蒙面人打斗起来黄进芳功夫上乘,助力大如神。不一会刺客便被黄进芳摔死两个,踢伤两个。孙中山十分欣赏黄进芳的武功,更爱他那憨厚朴实的性格,1932 年 8 月,黄进芳终因毒镖之伤,不治身亡,享年 49 岁(注:黄进芳去逝后葬于南京清凉山官基地)。

章啸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乡钱家湾人,汉族,出身贫苦。1***9年进省立五中读书。1925年任贵池县卷烟税局局长。1927年3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三师六旅独立营营长。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啸衡因参加反蒋斗争被捕,后被营救归里。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铜陵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1939年,在沙洲创建本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沙洲游击队。1939年—1940年任新四军三支队特务营营长,后改任长江游击纵队队长。“皖南事变”后,组织群众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1942—1945年任皖江参议会驻会委员。1946年至1949年4月,辗转宁、沪等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4月章啸衡任芜湖市军管会交际处副处长。后参与芜湖市政协筹建工作。历任芜湖市政协驻会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芜湖市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

陈尚和(1***1—1947) 又名陈唤群,化名丁长春,永丰乡湾里村人,汉族。 1934年在崔村设私塾执教。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组织破坏而脱党,1938年重新入党。历任中共铜陵一区宣传科长、中共铜陵敌后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二区区委***、中共铜青南县委委员、敌工(联络站)副站长、中共凤凰区区委***、中共铜青南工委***、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尚和致力抗日,先后组织起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民兵等组织,建立民主政权,配合抗日部队开展斗争.县境沦陷后,他一面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坚持统战和敌特工作。皖南事变后, 陈尚和安排地下交通人员接应,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1942年,陈尚和在崔村召开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因汉奸告密,不幸被捕,遭到严刑逼供,一只耳朵被辟掉半个耳朵,但始终守口如瓶,严守机密。后被组织营救出来,未及养伤即投入战斗。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随新四军北退,10月奉命重返皖南坚持斗争。1947年春,建立石壁乡等革命政权。同年11月16日, 陈尚和陪同孙宗溶在铜南繁根据地传达中共皖南地委九月会议精神后宿营南陵张家山。次日,遭国民党军队三面伏击。在激烈的突围战中, 陈尚和壮烈牺牲。时年36岁。

巫希权(1***1—1943),别名希权,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汉族。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任班长,后升为排长、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 巫希权奉命留守闽浙赣边境坚持斗争.1937年任新四军二支队新三团三营营长。1941年元月,巫希权在“皖南事变”中率部300余人,突出重围,在繁昌县油坊嘴北渡归队。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铜陵大队大队长。1943年7月16日,巫希权率铜陵大队两个排在埂塘伏击日军后,宿营顺安焦家埠目连庵.是夜,中共铜青南县委***张伟烈在此召开工作会议.由于叛徒告秘,次日遭日伪军500余人合围。巫希权立即率部还击,掩护张伟烈等安全转移后,被迫退至范家弯河畔,弹药告罄.时正值夏讯,水深流急, 巫希权振臂高呼:“同志们,游过河去,宁死也不做俘虏.” 巫希权及27位战友在突围泅渡时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巫希权等28位烈士,铜陵县人民***于1980年元月将烈士遗骨安葬于顺安镇长龙村范家湾东侧,立墓树碑,命名为范家湾烈士墓。

刘四姐(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汉族。12岁随三哥来顺安城山铺落户。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随队参战,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和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自学能成才吗?

自学成才的中外名人

国学大师梁漱溟

与同在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文化大师们,如陈寅恪、胡适、赵元任、顾颉刚、冯友兰、金岳霖、傅斯年、朱光潜等人比较起来,梁漱溟的成才之路较为独特。陈寅恪、胡适等人皆受过大学教育,且多有留学经历,而梁漱溟的最高学历仅为中学。他自己评价说:"像我这样,以一个中学生而后来任大学讲席者,固然多半出于自学。"(《梁漱溟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所有今日的我,皆由自学得来。"(同上书)从19世纪末到今天,天资聪颖,入北大、清华等名校深造,受名师指点数载的莘莘学子不知有多少,但能够成为文化大师者,大约难及百分之一;而天资平平(梁漱溟6岁时还不会穿有背带的裤子,读小学时的课业成绩一直在中等以下)的梁漱溟竟能凭借自学而成为出入乎百家,在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诸多领域皆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实属奇迹。那么,梁漱溟的自学有没有值得今天志于学的人学习借鉴的地方呢?

其一是持之以恒。很早就听过一个传说,古希腊那位最有智慧、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苏格拉底曾开馆授徒。开学第一天,他对所有的学生说:今天只学一件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每人将胳膊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直到300次,以后每天也要这样做。当时学生们都笑了,都甩了至少300次。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在做甩胳膊300次的动作?90%的学生都举起了手;半年后,苏格拉底又问,有50%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问,则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古希腊历史上与乃师齐名的柏拉图。甩胳膊人人都会,每天甩300次胳膊也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情,但难就难在坚持下去。柏拉图坚持甩胳膊的传说,无非是说明坚持、执着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梁漱溟的自学也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他从八九岁开始自学,直至九十五岁高龄辞世,近90年间,一直以书籍为友,以报刊为伴,特别是在奠定其学问基础的青少年时期,梁漱溟生更是孜孜矻矻于自学,无一日间断。当时,他读书看报已经成瘾,以至于"每日不看报,则无异于未曾吃饭饮水。"(同上书)读书读到有这种感受,岂有不坚持下去之理?而一旦坚持下去,离王国维先生所言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也就不会太远了。

其二是为解决问题而学习。梁漱溟曾多次申明:自己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自己在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由于问题逼出来的。否认自己是学问家,那是梁漱溟的谦虚或偏好;但梁漱溟说自己的知识(在我们眼里就是高深的学问)源于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梁漱溟自小就长于思考,一思考就发现许许多多的人生、社会问题。他又是一个处世极其认真之人,凡是在其心目中成为问题的,他都不会忽略过去,总是极力找寻问题的答案。为了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关于人生、社会问题的答案,梁漱溟就大量地阅读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刊,参考别人的意见,琢磨出自己的思想。 其三是博采众家之长。在文化领域,能够被誉为大师的人物,其思想观点必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泛泛而谈,与他人唱同一个调子者,成不了大师。而大师们深刻、独特的见解不是坐在屋里凭空想出来的,他们的思想火花需要前人、他人观点的启发、碰撞,一般而言,在创造文化成果时,大师们都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采得许多朵鲜花,才能酿出一小滴甘甜的蜜。梁漱溟的自学成才也不例外。据梁漱溟自己回忆,他中学时每天必读的报刊有好几种,其中既有中国人主办的,也有外国人主办的;既有拥护改良的文字,也有鼓吹革命的篇章;读书时,无论是佛家的经书还是儒家的典籍,也无论是经济类的读本还是政治类的著述,只要认为和自己所思考的人生、社会诸多问题相关,他都尽可能地去研读,并于研读中进行比较、借鉴,然后,再得出自己关于人生、社会问题的结论。于是,他的《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著作相继问世,他的文化大师的地位,也因此而确立。

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17***-1867)

法拉第于17***年出生在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小村里。他的父亲是个铁匠,体弱多病,收入微薄,仅能勉强维持生活的温饱。但是父亲非常注意对孩子们的教育,要他们勤劳朴实,不要贪图金钱地位,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对法拉第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贫困,法拉第家里无法供他上学,因而法拉第幼年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只读了两年小学。12岁那年,为生计所迫,他上街头当了报童。第二年又到一个书商兼订书匠的家里当学徒。订书店里书籍堆积如山,法拉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汲取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学的文章,强烈地吸引着他。他努力地将书本知识付诸实践,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静电起电机,进行简单的化学和物理实验。他还与青年朋友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小组,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换思想。重视实践尤其是科学实验的特点,在法拉第一生的科学活动中贯彻始终。

法拉第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在哥哥的资助下,他有幸参加了学者塔特姆领导的青年科学组织--伦敦城哲学会。通过一些活动,他初步掌握了物理、化学、天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法拉第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一位书店的老主顾,在他的帮助下,法拉第有幸聆听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演讲。他把演讲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并整理清楚,回去和朋友们认真讨论研究。他还把整理好的演讲记录送给戴维,并且附信,表明自己愿意献身科学事业。结果他如愿以偿。22岁上做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法拉第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戴维虽然在科学上有许多了不起的贡献,但他说,我对科学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法拉第。

法拉第勤奋好学,工作努力,很受戴维器重。1813年10月,他随戴维到欧洲大陆***考察,他的公开身份是仆人,但他不计较地位,也毫不自卑,而把这次考察当做学习的好机会。他见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参加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还学会了法语和意大利语。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因此有人说欧洲是法拉第的大学。

法拉第从欧洲回来后,立即全力以赴地投入科学研究。他搜集了能得到的一切资料,作了详尽的目录索引和笔记,大胆地进行各种化学试验。10年间,他取得了许多成果,也成为一位知名的化学家。法拉第受谢林哲学的影响,相信电、磁、光、热是相互联系的。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法拉第敏锐地感到了它的重要性,他决心进一步探索其内在原理。1821年,他成功地作出了“电磁旋转实验”。他用简单的装置,显示出通电导体和磁铁相互连续旋转,这是第一台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装置。

法拉第一直认为,各种自然力都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可以相互转化。他坚信磁也一定能产生电,并决心用实验来证明它。但是各种努力都失败了。直到经过近10年的时间,到1831年他终于发现,一个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虽然不能在另一个线圈中引起通电电流,但是当通电线圈的电流刚刚接通或中断的时候,另一个线圈中的电流计指针有微小偏转。法拉第抓住这个发现反复做实验,都证实了这个现象。他又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实验,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这就是有名的电磁感应原理。法拉第的这个发现终于劈开了探索电磁本质道路上的拦路大山,开通了在电池之外大量产生电流的新道路。

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原理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科学成就,它使人类获得了打开电能宝库的金钥匙,在征服和利用自然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利用这个原理,法拉第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型。后来,人们又制成了实用的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建立起水力和火力发电站,使电力普遍应用于社会的各方面。这一切都是和法拉第的伟大贡献分不开的。

为了证实用各种不同办法产生的电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法拉第仔细研究了电解液中的化学现象,1834年总结出法拉第电解定律:电解释放出来的物质总量和通过的电流总量成正比,和那种物质的化学当量成正比。这条定律成为联系物理学和化学的桥梁,也是通向发现电子道路的桥梁。

法拉第在电磁学的新领域中耕耘播种。他为了探讨电磁和光的关系,在光学玻璃方面费尽了心血。1845年,也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发现了“磁光效应”。他用实验证实了光和磁的相互作用,为电、磁和光的统一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拉第做为一名天才的电学大师,在电磁学的新领域中树立起了前进的路标。1837年他引入了电场和磁场的概念,指出电和磁的周围都有场的存在,这打破了牛顿力学“超距作用”的传统观念。1838年,他提出了电力线的新概念来解释电、磁现象,这是物理学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843年,法拉第用有名的“冰桶实验”,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1852年,他又引进了磁力线的概念,从而为经典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用数学工具研究法拉第的力线理论,最后完成了经典电磁学理论。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法拉第的工作,认为他在电学中的地位,相当于伽利略在力学中的地位。法拉第奠定了电磁学的实验基础。

1839年,由于过度的思考和劳累,法拉第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暂时中断了对电磁学的研究。但在病中他仍进行了液化气体的研究,几年以后身体稍有恢复,又继续原来的研究课题。19世纪50年代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被迫停止了研究工作。但他仍经常作演讲,向广大群众宣传科学知识。他非常注意培养青年人。他每星期都在皇家研究院公开讲课。他在七十高龄的时候,仍给青少年作通俗科学讲座,并且把讲稿编成了一本著名的科普读物--《蜡烛的故事》。 1867年8月25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安然去世了。法拉第33岁时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34岁时升任皇家研究院的实验室主任。1846年,他由于在电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伦德福奖章和皇家奖章,把两枚奖章授予同一个人,在皇家学会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繁昌县著名作家「繁昌县名人录」 文化

芜湖的有什么战争遗址和本地的英雄人物。

芜湖历史名人——张九皋先生

刘拯,字彦修,宣州南陵人。进士及第。知常熟县,有善政,县人称之。元丰中,为监察御史,历江东淮西转运判官、提点广西刑狱。 绍圣初,复为御史,言:「元佑修先帝实录,以司马光、苏轼之门人范祖禹、黄庭坚、秦观为之,窜易增减,诬毁先烈,愿明正国典。」又言:「苏轼贪鄙狂悖,无事君之义,尝议罪抵死,先帝赦之,敢以怨忿形于诏诰,丑诋厚诬。策试馆职,至及王莽、曹操之事,方异意之臣,分据要略,而轼问及此,传之四方,忠义之士,为之寒心扼腕。愿正其罪,以示天下。」时祖禹等已贬,轼谪英州,而拯犹鸷视不惬也。进右正言累至给事中。 徽宗立,钦圣后临朝,而钦慈后葬,大臣欲用妃礼。拯曰:「母以子贵,子为天子,则母乃后也,当改园陵为山陵。」又言:「门下侍郎韩忠彦,虽以德选,然不可启贵戚预政之渐。」帝疑其阿私观望,黜知濠州。改广州,加宝文阁待制,以吏部侍郎召还。帝称其议钦慈事,褒进两秩,迁户部尚书。 蔡京编次元佑奸党,拯言:「汉、唐失政,皆分朋党,今日指前人为党,安知后人不以今人为党乎?不若定为三等,某事为上,某事为中,某事为下,而不斥其名氏,」京不乐。又言户部月赋入不足偿所出。京益怒,徙之兵部。旋罢知蕲州,徙润州。 张商英入相,召为吏部尚书。拯已昏愦,吏乘为奸,又左转工部,以枢密直学士知同州。时商英去位,侍御史洪彦升并劾之,削职,提举鸿庆宫,卒。

著名作家:阿英 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富、德赋,笔名钱杏屯、谦吾、张凤吾、张若英、黄英、黄锦涛、牟殊死搏斗、残夫、寒峰居士、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其父钱聚仁为钟表修理工。阿英幼入私塾,继入安徽公学附小,后到省立商业学校就读,该校停办后改入芜湖圣雅阁中学,后转入萃文中学, 1***8年考取芜湖邮政局邮务生,年终辞职。1920年初赴上海考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开始在《解放画报》等刊物上发表诗文,并参与上海学生联合会工作,任“日刊”编辑。在沪结识邹恩润(韬奋)、周剑云等,暑期回乡结识刘希平、高语罕。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与郭沫若、夏衔创办《救亡日报》,建出版机构“风雨书屋”,主编《文献》杂志,为出版《鲁迅全集》提供资料。1938年,冒着危险出版黄镇《西行漫画》(后改名《长征画集》),受组织委托,保存毛泽东著作及党的重要文献。出版《抗战期间的文学》、《剑腥集》、《晚清小说史》等,投入戏剧活动,组织剧社,创作剧本,参加导演,写话剧《春风秋雨》、《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牛郎织女》、《杨娥传》等。

战争遗址

垓下遗址惊现史前房址

从“力拔山兮气盖世”到“霸王别姬”,从“四面楚歌”到“十面埋伏”,我省固镇县濠城镇境内的“垓下遗址”被赋予了很多壮美而感人的传说。传说中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然而,垓下古战场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在寻踪觅迹、考察论证。

从2007年开始到今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经对垓下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不仅发现了一处距今4600-4300年的史前城址,还通过发现印证了“霸王曾踞城而战”的史实。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淮河中下游无史前城址的空白,也为探讨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轨迹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考古新资料,专家称垓下遗址记录的就是一个战争史。

目前,第四次考古发掘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昨天本报记者前往探访。

垓下遗址曾是一个“讳地”

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境内的“垓下古战场”,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但关于垓下之战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一般说法有三:一是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二是垓下在河南鹿邑东,三是1995年版的“安徽地图”标明“垓下”在安徽固镇县沱河南岸。

固镇县濠城镇沱河南岸的“垓下村”,在历史上老百姓叫它“霸王城”。6月12日,记者抵达垓下遗址所在的垓下村的发掘现场时,已经是上午十点,由于前天小雨,发掘工作暂时停止。记者注意到,这是一片开阔地,地势高耸,倚河而筑,四面环水,一阵微风吹过,金黄的麦地泛起阵阵涟漪。

今年73岁的毕从发老人是地地道道的垓下人,自考古队进入垓下起,就和老伴一起参与发掘,从那一刻开始,他才相信垓下这里可能真的与项羽有关联。这次发掘毕从发老人负责看守工地,虽然一天一夜只有24元钱,但老人倍感责任重大,每一个进入考古现场的人他都要审视一番。

毕从发老人告诉记者,垓下村又叫霸王城,现在只有五六十户人家。“这里曾经是一个‘讳地’。小麦地底下到处是碎瓦片,麦子不好种,每次暴雨之后,村民们都可以拾到很多铜钱、箭头(箭镞)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东西。大家认为下面坟墓很多,很忌讳,不吉利。虽然这里很开阔,距离水很近,但整个垓下村人丁一直都不旺盛。”

史前民房惊现古城

在考古现场,记者看到,考古探方呈“L”形,南北方向,面积大约在数百平方米左右。最深处已经超过2米,文化层已经发掘至12层。

在发掘区的南部,考古人员发现大范围黄土面,判断其为一个台形遗迹,可能是建筑基址。现正在对叠压在台形遗迹四周的地层进行清理。发掘区的北部为古城墙,据介绍,在最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城墙顶部有大片成堆的红烧土块,考古人员对其清理后发现为红烧土房屋遗迹。该房址为半地穴式,平面为长方形,地面及墙壁内侧使用白灰抹光。现工作人员通过对其进行清理,并在其周边寻找是否存在与其相关的其他房址和遗迹。

房址为新石器时期,这也是考古以来首次发现。记者注意到,在探方的南侧也有大大小小的坑,其中一个深不见底的井。省考古队专家王志说,大大小小的也是灰坑,水井初步判断是汉代的,水井很深,井里有水。

“这里我们种了一辈子地,从来也没有发现有过水井。直到这次考古发现。”毕从发老人告诉记者。

王志告诉记者,目前发掘区已经将汉代地层与遗迹基本发掘完毕,全面揭露至新石器时代层面。本次发掘已发现的汉代遗迹有灰坑和水井等,新石器时代遗迹有城墙、房址、墓葬、灰坑等。

据悉,虽然霸王城已经证明是大汶口文化末期和汉代叠加的城上城,但目前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上面的城墙为项羽所造,“项羽与刘邦垓下之战的短短的时间里,造城的难度很大。但种种迹象表明,城上城中的上部,确为汉代。”

四次发掘,掘开一段战争史

垓下遗址历来被人们称为是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战场中心,1986年确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7年至今,垓下遗址已经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现场省考古队专家王志告诉记者。

第一次发掘是2007年1月30日至5月14日。发掘主要以钻探为主,目的是寻找垓下遗址的具体范围和年代特征。此次考古勘探,发现遗址四周城垣呈南北向不规则长方形,大多数地段的城垣仍耸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垣埋于地下的基础保存较完整,结构形制较清晰,古城包括护城河,城址面积近20万平方米。考古中发现了城垣、城门、护城河、道路和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窑址、活动场所、红烧土遗迹、水井、灰坑等重要遗存,并出土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钱币等各类器物170余件。

考古发现表明,垓下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处有人居住的聚落遗址,发展至距今4600年至43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进入鼎盛期,成为一个区域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垓下早期城址是我国在淮河流域的一次重要发现,填补了淮河中下游无史前城址的空白。

第二次发掘从2008年3月开始。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城墙地层堆积的解剖,求证古城建造、使用、废弃的准确年代,进一步确定遗址的文化价值。发掘中,考古人员通过对城墙的解剖,发现汉代筑造的城墙直接叠加在早期城墙之上,夯层明显,残存有8层。也就是说,垓下古城墙应该分两个时期筑造,一为史前的龙山文化末期,一为汉代。“大量的箭簇发现,表明这里曾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王志告诉记者。这与史***载的项羽垓下战很吻合。

第三次发掘从2008年10月开始。此次发掘位于遗址的东边,是在前两次发掘工作的基础上,对发掘资料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根据勘探情况对垓下古城址的结构布局进行初步探索。目的是对古城址的东城墙缺口进行解剖,解决该缺口的年代和性质问题。同时对城门缺口附近的古代道路的揭露。此外在城的西北角进行发掘,目的是探明城址内部文化堆积的年代与内涵,以及了解城内堆积与城墙墙体之间的叠压连接关系。

“此次发掘是第四次发掘了。”王志说,此次发掘是为了进一步探明城址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城址西北部疑似居住区。

垓下遗址发掘结果同时与垓下作为楚汉战争古战场的事实并不冲突。垓下古城在史前便具有完备的防御功能,至楚汉战争发生时城址仍保存较好,城墙较高,壕沟犹深,因此很可能项羽退守此地时正是利用了古城池做据点进行固守。城内发现的一些楚物以及大量的铜族充分地说明了城址与楚以及战争的联系。汉代时城墙被进行了加筑,并且人工开凿了北城墙处通向城外的可能作为水门使用的大型水槽,加之城内丰富的汉代遗存,也佐证了城址在汉代可能确为洨县城池所在。

在几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和铜制、铁制的箭簇,由于垓下所处的是淮河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实际上这里发生战争可能不仅仅是楚汉垓下之战,乃至早在史前时期至后来,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垓下遗址记录的可能不仅仅是垓下之战,而可能是一部战争史。 寒冰 文/摄

芜湖古城文明拾遗

(一) 八百里皖江浩浩荡荡,见证了芜湖源远流长的历史。

就像接连在繁昌发现的人字洞旧石器遗址、柯家冲古瓷窑遗址、三山的商周遗址,还有著名的芜湖城隍庙遗址、南陵县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采矿、冶铜遗迹共35处)。翻开芜湖的古文明历史,我们能发现足下的这块土地曾拥有“楚王城”、“三国东吴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众多古迹遗址,展示了古城文明的灿烂辉煌。

芜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因“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邑址位于今市区东南20公里处,为芜湖聚落之起始。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地卑积水,而生芜藻”,故名“芜湖”,并始设芜湖县。三国时,芜湖是孙吴抗拒曹魏的重要据点。吴黄武二年(223),县址由鸠兹故地迁止青弋江口。

这里,有中国第一个炼钢遗址——神山。旧石器时代文物以及古铜冶炼遗址证明,古代芜湖的冶金和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就十分发达。《图经》云:“县东北六里的赤铸山有干将墓,神山上有磨剑池。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石”。这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干将和莫邪夫妇为楚王在此炼就了举世闻名的雌雄剑。《中国通史简编》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都早。”1978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来神山实地考察之后,次年即在全国政协会上发言,呼吁人们保护这一世界上最早的炼钢遗址。

这里,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萨”第一行宫——“小九华广济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公元894年至898年的唐代时期,赭山就建成了“永清寺”,到公元1008至1016年间的宋代中祥年间又改为“广济寺”,并一直沿袭到今天。它和宋代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建于赭山南坡的砖塔相映成辉,形成了“赭塔晴岚”景观。宋代时,美妙的“赭塔晴岚、雄观江声、天门烟浪、荆山寒壁……”等“芜湖古八景”已基本形成。

这里,有名扬华夏的圩田水利工程——万春圩。嘉佑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宁国县令,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一次就动员民工达1.4万余人,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这是当时江南最大的修圩——堤垸工程,修复后,圩内及周边地区广泛受益,因而命名为“万春圩”,沈括著有《万春圩图记》。今天的万春圩依然在发挥作用,已有芜湖学者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工贸重镇。南唐时“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宋代冶炼走向鼎盛,史称“铁到芜湖自成钢”。明朝成为当时的印染中心,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清代芜湖著名铁画艺人汤天池和当时的姑熟画派代表人物萧云从合作,以锤为笔,以砧为砚,以铁为墨,锻造出了中华一绝———芜湖铁画。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通商口岸后,芜湖成了米业商埠,商贸日兴。因芜湖水运交通发达,李鸿章便出面将在外省的米市迁至芜湖,从此芜湖米市开始兴旺,位居中国四大米市之冠。芜湖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内外贸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伴随经济发展、城区扩大兴旺,促进了以寺庙为主的园林风景开发。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就建成了永寿院,(北宋二年改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道所在地)。其建筑之华丽,香火之旺盛在当时也是少有的。寺的北面,还有“观澜亭”、“三元殿”等,今沿河路防洪墙宝塔根旁的“观澜亭”也是根据这一古景所命名。而“雄观江声”之景点,现仍是吉和街的一个小巷。与此同时,一批民族式园林建筑如“吴波亭”、“一览亭”、“清辉阁”、“御书亭”等也相继问世。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开始建设中江塔,由于种种原因,断断续续前后历时50余年,直至清代康熙8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建成。 乾隆年间,“洪园”与“澹人居”两园合并,更名为“琴余别馆”,皆为芜湖知府陈圣修占有。到了清道光年间,官宦王泽告老归家之后,便将其买下,加以修饰又更名为“希右园”,意欲“希踪右军,誓暮不出”之意。清末民初,李鸿章家族便在原有园林设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又相继兴建了“柳春园、烟雨墩、景春花园、长春花园”和公馆等,使之初步成了一个环湖的大花园体系。然而,在1937年时,日本军占领芜湖后,好山好水好景致就从此败坏下去。今天“吴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经过修葺,它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着四方来客。透过一些古迹,如楚王城遗址(南陵的黄池乡城西村)、南陵的黄墓(黄盖之墓)、萧云从墓、夫子庙大成殿、衙署前门、县学记碑(位于市十二中学内,碑文为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真迹)等,仍能遥想当年芜湖的盛景。

(二) 历史上的芜湖,水乡泽国,自然风光宜人,历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题咏和篇章。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唐诗人刘秩《过芜湖》的赞美诗:“百里芜湖县,封候自汉朝。荻林秋带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鱼盐富,频淮粟麦饶。相逢白头叟,击壤颂唐尧”。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时鱼》:“四月时鱼卓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 玩鞭亭历来是游览名胜,留有甚多文人题咏。李白《南奔书怀》诗云:“顾乏七宝鞭,留连道旁玩”,即指此典故。公元1084 年(元丰七年),应芜湖东承天院方丈蕴湘之约,宋代文豪苏东坡携幼子苏过自黄州(今湖北黄冈)乘舟抵芜,为刚竣工的玩鞭亭和梦日亭题诗。苏轼在东承天院挥毫书下《湖阴曲》七言古律一首,咏叹的是芜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苏辙“马鞭七宝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追”,黄庭坚“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当年七宝鞭”,读之令人感慨不已。 北宋诗人林逋因流连芜湖美景而留下“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的佳句。著名诗人黄庭坚因欣赏芜湖的山水胜境,而在赭山广济寺中的滴翠轩内读书居住,研究诗文。芜湖状元、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 “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形成“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镜湖细柳”风景区;并盛赞芜湖“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当时芜湖的“雅积楼”创作的。雅积楼历经明清两代,是芜湖历史上最久、藏书最多的私家书楼。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文学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风俗、人物都是取材于芜湖,小说充满了芜湖一带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派的创始人萧尺木出生于芜湖。今存铁画创始人汤天池的铁画,都是根据萧尺木的画稿制成。 1***8年2月,张恨水经挚友郝耕仁介绍到芜湖《皖江报》任总编辑兼编文艺副刊。1***9年五四运动时期,该报副刊《皖江新潮》,曾在全国风靡一时,恨水先生当时是其主笔之一。著名女画家潘玉良,13岁时她被赌棍的舅父骗到芜湖,卖给了妓院当烧火丫头,幸遇芜湖盐督潘赞化相救,并且替玉良赎身,跳出火炕,结成伉俪,张改姓潘,证婚人是陈独秀。潘赞化不为世俗偏见所动支持玉良,最终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从此远渡重洋,是我国旅法最早的画家。

(三)世纪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苍翠的松柏之后,掩映着安徽公学的遗址,它曾被人称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陈独秀在芜湖的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册“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动发源地是芜湖,而在芜湖的活动中心则为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是皖江中学堂的连襟学校)。这时期的革命人士有陈独秀、李光炯、张伯纯、苏曼殊(著名诗人、文学家、《民报》编辑)、谢无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书法家、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钊、柳亚子等著名人物。 现中长街20号,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芜湖科学书社》,它于1903年由绩溪人汪孟邹创办并任经理。它经历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且都是时代波浪的前潮,被称为“革命的据点”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经销的有《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和鲁迅的《呐喊》等早期革命书刊。1904年下半年,时在芜湖“安徽公学”和“赭山中学”任教的陈独秀,就寄居在书社的小楼上,编写半月刊《安徽俗话报》,他两次到芜,历时两年多,都是在这里居住。 1926年,现代文学家阿英曾在芜湖主编过激进清新的《苍茫》杂志。出生于芜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她的自传小说《宝姑》将芜湖20年代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进的芜湖风貌。1***1年新剧《恨海》曾多次在大戏院内公演,开安徽话剧演出之先声。 市区赭山内,有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墓,党和***王稼祥纪念馆;镜湖西南有纪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王步文牺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莹纪念馆,有曾在芜湖编著早期革命书刊《苍茫》的阿英藏书室,还有孙中山光临芜湖的地方;革命先辈恽代英、蒋光慈、刘希平等早年在芜湖活动时的旧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军,就是在芜湖荻港上的岸,这些都是“红色之地”的闪光点。(来源:芜人在线 网友:镜湖烟柳)

谁有艺术家吴琼的详细资料和作品,急需!!

吴琼简介

吴琼,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 1975年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在黄梅班里经历了五年的刻苦训练。1980年包括吴琼在内的五朵金花毕业了,同时进入黄梅戏剧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无意中在资料馆门口听到了严凤英的《三年日月浓如酒》,她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好听的段子了,于是开始学习严凤英的唱腔。她借来资料天天对着一棵小树练习,后来终于练成了。那棵小树也比其它树先开花。随之她主演了《女驸马》,她把严凤英模仿的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小严凤英。这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还送到国外去演出。随后她又主演了由时白林作曲的〈孟姜女〉,从此后她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由她主演的《凤灵》比马兰主演的《严凤英》还要早几年。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

人物生平

吴琼在“五朵金花”中是公认唱功最好的,而她本人却把这归因于小时候“惨不忍睹”的形象。原来,幼时的吴琼是个“脸大大肥嘟嘟”的“胖妹”,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过分深陷的“酒坑”。在省艺校时求学时有一次室友们无意说的话:“吴琼胖得跟小猪似的只能演老旦”深深刺激了她。于是她的生活就只有两件事:练功和减肥。最终,消瘦的吴琼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且当上了刀马旦。不过,在被现场观众公认扮相俊美的吴琼,却始终没有得到导演的青睐。无论拍电视还是拍电影,嗓音条件极好的她要么被安排为主角配音,要么配唱主题曲。吴琼只得无奈地说:“我好像演了很多年的双簧。” 1992年,吴琼毅然离开黄梅戏舞台转战歌坛,但发展成绩显然不及黄梅戏。虽然当时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流行音乐上,但吴琼说:“我始终不会忘记黄梅戏,因为它是我的本。”同时她也在努力将传统与时尚、古典与现代的诸多元素融合到流行歌曲中,“像我的新专辑《仙女》中的很多歌曲,初听起来非常传统,但内在节奏与曲调却是流行的。” 吴琼一米五八,微胖,有一对迷人的大酒窝。头发不长。她以唱工见长,声音委婉、动听,如珠落玉盘余音绕耳,能高能底、能细能厚。她扮相俊美,举手投足恰倒好处。动作自然到位而不造作。能悲能喜,不管大戏小戏都能成功把握。 1992年吴琼离开安徽调到北京中国广播艺术团改唱黄梅歌,在这里又是她收获的园地:荣获全国第五次"五洲杯"青年歌手大赛第二名;"用我的心握你的手"获93-94年金度奖;"同心"获94中国MTV大奖赛银奖. 其实用黄梅调谱写歌曲,既拓宽了黄梅戏的发展空间又扩大了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听了吴琼的戏歌连唱,你会发现原来黄梅戏与歌曲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黄梅歌如此好听,会使你回味数年。特别是她的《脸谱》会让你三天不知肉香味.1994年吴琼由于母亲生病和其它一些原因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观众。 1999年大山的女儿她终于回到安徽导演了和主演了百集黄梅戏《戏缘》。《戏缘》会让你过足黄梅经典隐。 1999年吴琼在安徽省广播电台《戏曲教唱》栏目中,为广大戏迷教唱了《凤灵》选段《镜儿圆》。当时她还自谦的说她不是黄梅戏老师,可能教不好……1999年,安徽省黄梅戏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吴琼又用她那浑厚的声音演唱了《哭城》选段。这时你会发现她的音色和音质又上了一层楼。同年吴琼俱乐部在安徽成立。

感情生活

1994年的一天,为达成妈妈的心愿,她自筹资金拍摄了百集黄梅折子戏。可最终妈妈只看到二十集就离开了人世。这成了吴琼心中最大的遗憾。而妈妈最大的遗憾却是在有生之年,没有看见女儿出嫁。当时,身患恶疾躺在病榻上的妈妈对吴琼说:“我真想在电视上看你唱黄梅戏啊!”此时吴琼已开发歌坛新路。那时,吴琼的同龄人的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而年近不惑的吴琼还只是孤身一人。“可这个遗憾直到2000年妈妈去世也没有弥补上。”吴琼说到此时,泪盈满眶。 吴琼在40岁生日那天与小自己15岁的青年演员阮巡相爱。两年过去了,两个人感情日深,并于2004年7月登记领取了结婚证,两人的情感也逐渐在媒体曝光。吴琼与阮巡举手投足间夫唱妇随,异常默契。“阮巡是一位演员,在《宰相刘罗锅》中演过嘉庆皇帝,我们是在拍一首歌《魂断蓝桥》MV的时候认识并且‘来电’的”,吴琼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回忆着爱情的点点滴滴。不过这段年龄悬殊的感情经历更多的是不被接受。“开始我们就在人前称姐弟,后来到了谈婚论嫁时才敢跟家人说。我爸爸一听到这个消息都惊呆了,在房间里伤心地哭。阮巡的父亲甚至提出断绝关系来制止这段婚姻。双方都僵持不下。”最终,这场战争是通过持久战打赢的。阮巡说:“我隔三差五邀请吴琼到我家,让她和我爸妈沟通,真正去了解吴琼的为人。” 对于这段婚姻,终于等到“董永”的吴琼不无感慨地说:“我不奢望能白头偕老,三年五载我很满足,八年十年是惊喜,一辈子那就是奇迹。我们的婚姻会不会出现奇迹呢?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我们会努力!”

星路历程

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后进入黄梅戏剧院,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曾在《女驸马》、《天仙配》、《无事生非》等黄梅戏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在实践中逐渐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986年和1989年两次获得全国首届盒带大奖赛金奖; 1987年获安徽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第一名; 1988年《吴琼黄梅戏金曲专辑》获全国首届盒带大奖赛金奖。 1989年在全国黄梅戏大奖赛中获最佳表演奖; 19***年进中国音乐学院进修,跟随著名声乐教授金铁霖先生学习民族乐; 1992年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改唱黄梅歌。 从此踏入流行乐坛,其代表作:《用我的心握你的手》、《潮湿的心》、《葵花向太阳》; 1994年由自己作词,导演的音乐电视《同心》获九四中国音乐电视银奖; 1996年由个人创作、导演的黄梅歌曲《心想事成》获中华戏曲新歌大赛创作一等奖,演唱金奖。 1997年在十七集黄梅古装片《君子好逑》中担任主角。 1999年吴琼和北京妙人影视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合作和策划了百集黄梅戏舞台艺术片《戏缘》,并担任导演和主演。 2001年录制新歌《我很满足》。 2003年吴琼重新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黄梅戏舞台,在合肥演出全本黄梅戏舞台剧《天仙配》和《女驸马》。 2005年初推出最新专辑《仙女》 。 2008年于安徽合肥及北京成功举办了黄梅戏有史以来第一场个人演唱会,为观众献上了十多段风格各异的黄梅段。 2008年参加在大连取景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三七撞上二十一》,剧中饰演女一号邓佑珍(闫妮饰) 的姐姐。

舞台剧《严凤英》简介

今年是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诞辰八十周年,由著名的“黄梅歌后”吴琼担任主演兼制作人的大型黄梅戏舞台剧《严凤英》在北京上演,并即将进行全国即东南亚地区巡回演出。

《严凤英》选取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日趋成熟并达到艺术成就顶峰这一时期为背景,描述她艺术创作与情感的交织,表现她曲折丰富的戏剧人生。

该剧汇聚了京、沪、皖三地高手,所有主创参与者均获得过***级艺术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高深的造诣。主演吴琼和黄新德,都是黄梅戏演员中首屈一指的名家。同时,吴琼还担任该剧制作人,并邀请著名导演曹其敬任总导演,王新纪和徐春兰分别担任编剧和导演。

舞台剧《严凤英》新闻报道等资料链接

自学成才?

从赵梅生的故事谈起-自学成才的故事 1996年,从没有上过一天学的16岁的赵梅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赵梅生家住安徽繁昌县荻港镇,父母都是农民。他因家贫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他的爷爷把他教到小学三四年级后,就着重培养他自学的能力。从这以后,赵梅生靠着自学在家里读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并以634分的高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为什么一个16岁的农家孩子完全靠自学能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学生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天天传授、指导、点拨、释疑,而多数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呢? 王小平,畅销书作家、学者型演讲家、思想家, 被誉为“天才少女”、“惊世才女”、“智慧女神”。她的著作 《大成成功学》、《本领恐慌》、《第二次宣言》、《出发――与智慧同行》都荣登畅销书之列,赢得各界读者的广泛赞誉,收到上万封读者热情来信。《本领恐慌》一经面世,短时间被上百家媒体争相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她不仅著书立说,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立意成为思想的实践家。 成立了 “北京人类大成教科文研究院”,决心将之打造成为“人类先进思想的传播基地,天下大成智慧的整合中心”,和天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引导人类实现大成,推动世界走向大同”。 她所演绎的这个传奇,可以追溯到 15 岁。高一时,她在全班成绩第一(比第二名高出 70 多分)的情况下,毅然放弃了人人向往的上大学的美好前程,走上了与众不同的成才之路。她说:“今天,我们并不缺少博士,而是缺少真正引领人类前进方向、未来方向的思想者。我愿做这样的思想者。” 这些铁的事实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自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毛泽东也深深得益于自学,他告诉人们:“我学习中最有收获的时期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人的一生中,在校学习是短暂的,而自学是永久的。我们的命运靠学习来造就,特别是靠自学来造就。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自学更加特别重要。西方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任何一个人在学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甚至还不到10%,其他90%以上的知识则必须在离开学校之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今天的时代已经成为终身学习的时代。只有培养了自学精神、自学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否则终身学习只能是一张永远不能兑付的空头支票。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学习革命的主题。只有学会自学,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如果不能学会自学,就不可能很好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培养创造能力,也就不可能获得学业大成。 时代要求我们学会自学,同时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学条件。我们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自学。在今天,自学不再是只能靠自己埋头苦学,抱着几本教材自己去啃,而是根据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计划,选择、利用各种高新技术--电视、网络、多媒体等来进行自主、自觉的学习。过去的旧式自学,造就出的大成者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如今,我们拥有比旧式自学好得多的条件,不管坐在家中、单位,或是身处学校,都可以按照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去学习,可以选择最好的老师,可以选择最好的课程,从而实现更高效益的学习。 教学式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教学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大生产“的方式,不管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意向、需求如何,都得按统一程序“制作“统一规格的“产品“,严惩违背因材施教这一基本原则,这是“教学“的重大缺陷。自学正可弥补这一重大缺陷,它有充分的自主性,有充分的选择性,完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自己组织学习,自己进行学习,能够实行因材为学、因志为学、因需为学的总原则,从而获得学习的最大效益。 总之,为了提高学习效益,必须学会自学;为了实现终身学习,必须学会自学;为了获得学业大成,必须学会自学。在今天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自学。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5304928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tags:

关于我们

九端百科知识网每天更新各类百科知识问答,九端百科提供精准知识问答,行业知识问答,各种百科小知识解答,以及生活常识问答。学知识,必须九端百科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九端网络 贵阳九端网络科技工作室 版权所有 TXT地图 | XML地图 | HTML地图 | 备案号:黔ICP备2023011484号-3